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11月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4个纺织项目获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传雄,以及纺织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代表参加大会。
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纺织类)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纺织类)
据了解,4个纺织科技项目均获得过“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奖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与4个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代表合影
“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曾荣获“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联科技一等奖。该项目利用静电纺制备的微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吸附特性,可制备高效低阻过滤材料、定向扩散导水卫生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用纺织品,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纺织工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如何赋予合成纤维 “功能、舒适、智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竞争焦点。针对实际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朱美芳团队提出了有机无机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学术思路,建立了全流程功能杂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功能性和舒适性不能兼顾的产业界难题。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成果曾获得过“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一等奖。“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新思路,发明了聚酯聚合过程跨尺度微纳结构功能相的原位构筑及其均匀分散新方法,建立了双螺杆限域空间和多外场诱导下聚合物与功能无机颗粒复合体系相结构的调控机制,研发了功能纤维微细化、异截面、复合加工“多相纺丝成形”新技术,构筑了多功能纤维的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实施新策略。
“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曾获得“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联科技一等奖。该项目使用麻纤维代替化纤和塑料等人造材料,开发的麻纤维复合材料,实现了汽车内饰减重10%~15%,降低了汽车油耗;应用该项目技术制备的汽车内饰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大幅度降低,吸能、耐冲击、无脆性断裂,有效保障了车辆乘用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了车辆碰撞时的乘用安全性。同时,该项目通过对废料、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并通过技术和设备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支增收。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我国汽车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技术进步。
“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项目曾以“针织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名称获得“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联科技一等奖。该项目提出了一种针织机驱动执行一体的原位控制方法,将各功能部件的控制功能分配到原位CPU中,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控制性能;开发了集成针织机械智能化控制、规范化联网通信、信息化管理的针织数字化车间智能控制联网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各类针织数字化车间的快速响应;建立了基于工业物联网通讯规范OPCUA的针织机械设备信息化模型,开发了形影的信息模型加载器和编译器,实现了针织机械从物理模型到信息模型的读取和写入,突破了生产数据的实时交换;制定了适应横机、圆纬机、经编机3大类针织设备联网要求的“针织机械联网通信规范”系列标准,符合针织机械联网通信协议及OPCUA规范,为针织数字化车间做出贡献。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
Nantong Textile & Silk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地址:南通市通州区新世纪大道266号江海智汇园D1楼 电话:0513-55018965 0513-55018963 邮箱:linchuchu@nttisu.com.cn
Copyright © 2024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4741号-1 苏公网安备32061202001427号